不用化肥农药,中国人会饿死?

  当互联网的大会上,东哥信心满满地要把农村里的产品卖到大城市里的时候,我们承认怎么卖很重要,但往往忽略掉了怎么生产的致命问题,各界大佬砸最多的钱,建造最昂贵的基础设施,田间劳作请的是常规老农,就想拿出高质量的产品。

  无论农业加了什么佐料,扣了什么互联网的帽子, 民以食为天,食材最基础的安全无毒保证不了,谈何产品附加值,没有了地基,更谈何上层建筑。

  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常规的生产方式,这就好比弄了一架现代化的车,却用一匹老马来拖着,这匹老马就是没有进行颠覆的生产方式,单一产品规模化地去投入,通过持续的成本注入,也难以维持农产品的质量,进入激烈的规模和抢占市场渠道的低质竞争中,要么就进入过度包装打造所谓品牌,将昂贵的渠道流通费和品牌包装费成功交给消费者买单,然而,天地良心,这入口的东西,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是否健康安全的问题,如果条件允许,消费者想知道、看到自己所吃的东西从哪里来,为我生产食物的人是谁,他怎么生产。这样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支撑系统尚未起来,因为生产端还是老马。

  农业急需换掉老马,换上新动力,这种新动力叫做朴门永续设计,惟有颠覆生产方式,颠覆消费方式,将远距离单一农产品消费转为本地化O2O的多样化消费,其实农产品的消费一直就很依赖于本地化,本地的产品总是在本地得到最多的消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品食材的消费更是如此,再好的蔬菜,从深圳空运到北京,再快递到餐桌,就算我们有一天能够达到早上采摘送出,中午送到,不知这一口蔬菜的价格和营养是否想称呢?这其中增加的碳足迹又有多少?是不是会耗费更多的汽油,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消费者和生产者相隔千里,大家素未谋面,信任感能有多深呢?特别是这些需要吃到肚里的食物。

  任何一门产业的变革,必定是颠覆性的。互联网+农业,不是把农产品放在网上售卖就行了,还必须颠覆生产方式。我们都知道土地里加了许多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知道土壤里时不时就会有重金属,知道许多河流里早已经没有了鱼,于是我们甚至沮丧的认为没有化肥就不能种出粮食,没有化肥农药中国人就会饿死,我要说四个字:纯属扯淡!!扯淡!!扯淡!!

  爱因斯坦说:“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具体来说,伦敦当年的马粪危机,砖家们都说伦敦马车太多,马粪难以处理,几十年后伦敦将“满城尽盖马屎被”,伦敦城将消失,他们绝望了。可是,后来汽车出现了。

  所以,如果你的思维里总想着马车、马粪,那么永远也想不通为何几十年后伦敦没有消失。

  回到农业上,要解决农药化肥的问题,就必须跳出这个思考水平,颠覆生产方式,而且不止颠覆生产方式,相应的还有食材消费的方式,因为你总不能出现汽车了,还想着用乘马车的方式来消费吧。生产上,朴门永续设计颠覆我们常规农业的单一规模化、整齐划一的生产方式,而是考虑整个生产系统,建立一个稳定的自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消费者变成支持这样子由于多样性、健康生产而且成本较低的生产者那里获得丰富的、健康的、安全的食材,本地化的联系可以达成眼见为实的信任,成为了面对面的朋友,衍生出了农业食材之外的相互交流和交易,我们可以称之为泛农产品的社区支持农业

  总之,当你造好一辆车之后,不要用一匹马去拉它。

  做农业,永远缺的不是钱,也不是地,而是人才(行行如此)。如果中国有1万个朴门设计师,带出10万个朴门农场,并规划设计建设出了数不清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数不清的森林和池塘,我们不只保护自然,我们还在不断创造新的自然,千千万万个,小的,大的,散落在中华大地各处的美好的家园,那时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留给了孩子最美的土地、食物和水。

  我们将来会把“没有化肥农药,中国人会饿死”这句话与“伦敦几十年后会因为马粪消失”一起列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