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蟠龙镇晏家沟村张家湾张氏族考
有流传资料显示: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蟠龙镇晏家沟村张家湾张氏一支:入川始祖张礼胜携妻王氏于清顺治年间从湖广省衡州府常宁县西乡到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乐至县仁义乡跳墩子湾开基。字派:仁义礼智信,国正天心(子)开泰运,学富才全耀大廷,湖南孝友家声远,蜀北科名祖绶磬。但以下宗祠牌位实物载以“康熙迁川”,迁川时间存疑;另九曲河发源于简阳芦葭桥,止于资阳,在沱江以西。
地理
蟠龙镇为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辖镇。清建蟠龙场,1935年改场为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
乐至县地处沱江和涪江的分水岭上。自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建县,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在蜀建立大西,乐至县被废除。张姓迁入时值清顺治年间(1644年至1661年),清朝顺治三年(1646)平定蜀,按照明朝制度,乐至县隶属于潼川州,至嘉庆七年(1802)乐至县属川北道潼川府。
民国时期乐至先后隶属于川北道、嘉陵道和十二行政督察区。乐至县于1949年12月14日解放,县属川北行署遂宁专区。
1958年10月,县改为隶属于内江专区。1968年县隶属于内江地区。1985年2月内江地区改制建市,县属于内江市。1998年2月县改隶资阳地区,2000年12月资阳地区改制建市,县属资阳市。
近况
2016年4月2日(农历丙申年三月二十三日),蟠龙镇張氏礼胜公支系理事会(联系人:張帅,13678032428)举行蟠龙镇張氏礼胜公宗祠(30°16'42"N 105°13'34"E)落成庆典。便于礼敬祖先、团聚族人。
张氏原派
天下张氏出清河,本族一支起源清河堂张氏原派。
张是汉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张姓是中国大陆第三大姓,有84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7%,张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为世界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之一。
上古时代,轩辕部落与未全进化的蚩尤部落争战,八战不胜,节节败退。轩辕的第五子挥,夜观天象,发现流星飞渡弧矢星,顿生灵感。于是制造了弓箭,并辅佐轩辕发起第九次对蚩尤的殊死决战。弓箭威力无边,势难抵挡。蚩尤大败后逃遁入海而亡,轩辕从而定天下,称黄帝。黄帝奠定君临天下的地位后,对挥公大加封赏,并赐姓为张,世居清阳,即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
中国的姓氏郡望文化起于两汉,终于唐宋,主要是世家大族借此用来明世系、别婚姻、区分等级贵贱。清河郡为汉高帝置,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清河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唐朝《元和姓纂》记载:“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孤星,因姓张氏居尹城国之青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明嘉靖年间,张浚等人会修的《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说:“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前1033年—前376年),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乐至县蟠龙镇晏家沟村张家湾张氏研究
流传资料:“清顺治年间从湖广省衡州府常宁县官岭迁入”
清顺治年间,指1644年至1661年,为清朝在清军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临的年号,前后共18年。
- 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于陕西米脂十八寨聚众起义领导反明农民起义军,号“西营八大王”。
- 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故称南明。
-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于武昌创建“大西国”,称“大西王”,并控制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广东、广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 1644年,大西政权陆续放弃两湖及江西三省,集结主力部队,第五次进军四川,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并改元“大顺”,辖今四川和重庆大部地区。大西国正式成为与西安李自成已建立的大顺国、南京的南明弘光帝政权,以及业已入主北京的清朝鼎足而立的第四个国家政权。
- 大西大顺二年(1646年)朱由榔于广东肇庆即皇帝位,次年改为永历元年。同年12月,清兵突袭大西军西充统帅部凤凰山,1647年1月2日张献忠战死。清军快速南下,迅速占领东南大部。由于与清军作战不利,朱由榔依附由孙可望继任领导的大西军,原大西军成为大明的核心军事力量。
- 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大西军政权改奉南明永历正朔并改建为南明秦王幕府,大西军政权解体。
- 1662年4月,永历帝朱由榔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处决,南明彻底灭亡。6月,南明晋王李定国病逝;9月,世子李嗣兴率余部及家眷一千二百余人拜表降清,大西军的抗清斗争至此宣告终结。
- 清兵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
综上时间和地理所见,如为清顺治迁川,可能是随张献忠大西军入川。
实物记载:“湖广衡州常宁县康熙迁川”
湖广衡州常宁县,即今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清康熙于1661年至1722年在位。
常宁历史:清同治《常宁县志》记载:周朝以前属荆,战国时属楚,秦汉时属耒阳县,三国吴孙亮析耒阳西南地置新宁、新平二县,东晋太元二十年(396年)并新平于新宁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新宁为常宁,属衡州。五代及宋属衡州。元十九年(1282年)升为州,无领地,属湖广行省领北湖南道。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降为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衡州府。清属湖南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属衡阳道。民国11年(1922年)废道,直属湖南省。民国26年(1937年)属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12日常宁和平解放,人民政府建立,属湖南省衡阳专区。1952年4月改属湖南行政区。1954年7月仍属衡阳专区。1983年7月属衡阳市。1996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常宁县,设立常宁市,由衡阳市代管。
元末明初时四川遭蒙古、流寇等在四川地区的拉锯战所造成的人口锐减。因此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省人口最多。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间和清代顺治到乾隆年间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广省(今湖北与湖南全境、广东北部等)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明初朱元璋的移民四川鼓励政策期间,第二次是康熙平乱后发布《招民填川诏》,规定新移民可免几年赋税;100年间大约有600万人迁入四川,其中湖广(湖北、湖南)的就有300万。四川人口从1757年的268万,跳跃到1790年的888万,暴增到1830年的3495万。
纵观四川历史,人口曾两次锐减。一次是十三世纪宋末元初,蒙古军队几次攻破成都等数十城,大肆掳掠,「搜杀不遗」。川人长达三十多年的抵抗最终被蒙古侵略军打垮後,许多县的「宋代遗民惨遭杀戮,或徙或逃,无复存者」,全川六百万人只剩下不到百分之十。另一次是十七世纪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明朝官军、入侵清兵之间的争夺又绵延几十年,人口由三百多万锐减至五十万。——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第129、150、151页。
1670年,康熙皇帝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实际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最初主要来自于湖南省和湖北省(元明时期合称“湖广行省”)。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朕承先帝遗统,称制中国,自愧无能,守成自惕。今幸四海同风,八荒底定,贡赋维周,适朕愿也。独痛西蜀一隅,自献贼蹂躏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芜有年,贡赋维艰。虽征毫末,不能供在位之费,尚起江南、江西,助解应用。朕甚悯焉。今有温、卢二卿,具奏陈言:湖广民有毂击肩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今特下诏,仰户部饬行川省、湖广等处文武官员知悉,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挠。俟开垦六年外候旨起科。凡在彼官员,招抚有功,另行嘉奖。康熙三十三年岁次甲戍正月初七日诏
综上,如为清康熙迁川,则可能属于“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背景
如上宗祠位匾实物载以“康熙迁川”,康熙年间为1662年至1722年。另据光绪《乐至县乡土志》《户口》,民国元年刻本载:乐至“本境自明季荡版,鞠为茂草,至康熙三十三年,仅有27户”。之后由于“迁徙侨流,占数其中,生齿日繁”,据雍正八年(1730)统计增至2483户。
后文献记载,大约从康熙五十年(1711)以后起,清廷不再鼓励湖广之民入川。
作为一个时间参考,顺治(1644年至1661年)和康熙(1662年至1722年)年间正值俄罗斯帝国、大不列颠王国、美国独立战争前夕,以及日本江户幕府中期。
谱系猜想
谱系猜想1:张良后裔南宋张栻支
传湖南张氏多为宋代张栻后裔,如依此追溯起来,本族一支似符合发源河北省,辗转中原,张栻后裔居湖南,后迁四川,是谓“湘蜀张氏”。但湘蜀张氏为水口张氏迁蜀南轩后裔,具有典型固定字派(朝鹤忠龙秀),并分布于什邡、广汉、旌阳区、彭州、金堂、郫县、彭山区等地。另相似者有蜀湘张氏、川湘张氏,有目录将本张家湾张氏列入后者。
张栻生于蜀而长于湘,视湖南为第二故乡,死后随父葬于宁乡官山,因此后世子孙将其尊为迁湘始祖,他有焯、炳、烺三子。焯有明羲、明义、文吉三子。明义有翱、翔、铿三子,处宋元之阮。翔四子庚、申、器、允,后裔分居衡阳等地。
-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一世祖张九皋,是唐朝宰相张九龄之弟。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谥宣公。
-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绵竹市)人。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 张良(?—前189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前202年—8年 )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称他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颍川郡,秦王嬴政17年(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传禹州是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夏禹建都于颍川。
张良祖父张开地,战国时期韩国人,连任战国时韩国(前403-前230)三朝的宰相,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主,与儿子张平“五世相韩”。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谱系猜想2:张良后裔襄阳张氏旁系
《中华姓氏谱·张姓卷》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综出“太原张氏世系谱”,后者有“安之之族徙居襄阳”系湖北。“太原张氏世系谱”以留侯张良及其后裔襄阳张氏始祖张安之为主线的一线世系谱,旁系未录。
《中华姓氏谱·张姓卷》为现代姓氏史料图书。
北宋大臣吕夏卿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5卷收录于宋祁、欧阳修编写的《新唐书》卷71上~75下,网罗唐代曾任宰相的家族世系。
《新唐书》卷72下·世系表二下记录襄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清河东武城、河间、中山、魏郡、汲郡及郑州張氏宰相十七人:柬之、說、嘉貞、延賞、弘靖、九齡、仁愿、鎰、錫、文瓘、光輔、文蔚、濬、行成、大安、鎬、亮。
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张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胤。胤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宇孙肥如侯孟成。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
经查张氏百忍堂家谱大全至120世,无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