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和软阶层如何构建二手人生

徐瑾:当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都开始转向,那么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不言而喻。如果大趋势无法更改,更重要是什么?把握中小趋势,争取二手人生。

数据在好转

积极的迹象,体现在数据中。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而言,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4%。这一数据与2018年四季度增速持平。至少没有恶化,也被认为好于预期。

更不用说,股市一季度的表现,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股市指数飙涨之下,投资者情绪昂扬,券商也赚得钵满。按照媒体数据,27家券商业绩向好,3月营收合计259.97亿,环比增长47%。

各种信息的汇集,很容易得出情况正在变好的判断。于是,中国经济正在企稳的信号,在国内国际都赢得不少认同。我的同事,FT的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3月造访北京上海之后,看到不少乐观判断。于是,他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经济正在从放缓中复苏。

真实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首先,还是从数据的成色来判断吧。宏观数据好转的背后,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功不可没。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大,在一季度发债1.2万亿元人民币。

此外,也离不开房地产这位老朋友。自2014年12月之后,房地产投资增速再创新高。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1-3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3803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1-2月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17256亿元,增长17.3%,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2.5%。

其次,政策风向的变化,也助长了市场情绪的好转。一方面,稳定民企的信号继续扩大,在两会期间,还推出了大概2万亿元人民币减税措施。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近期协议达成,也扫除不少投资者阴霾。


未来的不确定性

从长时间的角度看,这一轮乐观情绪的根基,也许没有想象中坚定。未来的趋势,取决于三个问题:基础设施投资效用是否如同以前?民企投资能否继续加大?贸易战能否结出硕果?这三个问题,都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就像一个在高速路上的货车。这一路上,有抛锚熄火等风险,但始终继续向前,一路升级迭代。因此,有人说,这是中国经济的“韧性”。

不少人会借用以往经验,觉得只要经济保持高速运转,问题会在发展中解决。这种经验,在过去成立,有历史原因与时代条件。过去,中国经济原来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发挥后发优势。因此,可以填补的地方太多,只要大方向正确不出大问题,就可以继续向前。其中,政策可以发挥的潜力非常多。换而言之,容错空间大,也经得起折腾。

今天的中国经济,表面上更强大,但是情况和和过去已经不同。中国不再是低收入国家,与海外经济咬合更紧密。这种情况下,中国已经是不是一辆粗糙的人力车,而是精密的汽车。越发展,其实就越嵌入全球经济,那么,到最后,中国和其他经济体相比,其实就没那么多特殊的地方,政策反而需要更小心。


新经济拉不动实体经济

现在最大问题,其实在于实体经济。

有位读者在我的公号《徐瑾经济人》问我,他在沿海一小县城做了十几年的服装生意,19年以来销售下降很多。他问了很多批发市场以及物流公司都有这种情况,感觉是抓环保以及外贸不好关停了很多工厂,外地打工都回家了,本地人也隔三差五的休息,各大商场也冷冷清清感觉经济比较萧条。同时,他看到股市和楼市却是红红火火,好奇这是什么缘故?

原因说简单也简单。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往往不同步。在经济下行阶段,实体不挣钱,资金自然转向投资回报率更高的资产市场。这种状况,日本八十年代也出现过。最后日本的结果如何,大家也可以看到。

实体经济问题,已经不是新闻。也许你会问,新经济如何?曾经,互联网新经济,作为中国经济下一个黄金时代的梦想。不少人设想,通过新经济拉动实体经济。

然后,从乐视到小黄车,这些创新模式的失败,其实对于中国新经济而言,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以往指望通过新经济模式开拓新赛道的想法,很可能,基本已经结束了。中国互联网的崛起,本质上还是更多依赖体量与商业模式,而不完全依赖技术创新。

而目前,几大巨头,其实已经将多数空间瓜分殆尽。所以,就像熊猫直播这样的新兴行业,公司本身已经算成功,从2015年上线,做到2019年几百万日活、每月数千万流水,但是面对巨头压力,自身的成功变得微不足道。最后,也不得不主动清盘,退出直播平台。

当互联网创业进入下半场开始,意味着互联网经济也和过去的实体经济一样——赚钱,开始不容易了。这个时候,更多的运营压力转向内部,而未来的成长空间却在急剧压缩。这一次,程序员暴动996,不仅在于996本身不合理。更暴露了,公司为996支付的补偿或者价格,也在急剧缩水。

互联网创业圈子,往往流行一句话。那就是,悲观者往往正确,而乐观者往往成功。这种自我激励的话语背后,忽略了一个本质区别,那就是,客观现实不会因为视角好坏,而改变甚至扭曲。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成功者,其实不过是一大批失败者中的幸存者。在过去往往是十里挑一的结果,在未来,也许会走向百里挑一。


个体的二手人生

当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都开始转向,那么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不言而喻。当大趋势无法更改,更重要是把握个人的中小趋势。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丧气,其实对于个体来说,结局未必差。我常常说,中产根基不稳的群体,是都市软阶层。对于普通软阶层而言来说,往后看,拿生活质量换财务自由与一夜暴富的机会,确实减少了。不过,你也减少了落伍的焦虑。当你的邻居和朋友都慢下来之后,你也许发现,停止攀比的生活,也许慢一些,但是没什么不好。

对软阶层而言,未来的生活,并不仅仅只有在职场纵向拼搏一条路——这条路的成功概率在降低,这意味着,你也许需要多准备一个赛道。也许,是时候发展横向路径,发展个人特色爱好,定位二手人生了。

软阶层社会,长寿是场破产噩梦

软阶层如何构建二手人生?

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大趋势和应对策略都有变化。所谓大趋势,当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都开始转向,经济增速惯性回落。这样情况下,应对的策略,应该是把握中小趋势,争取二手人生。

横向发展的二手人生

其实二手人生,就是横向发展,而不是过去的纵向发展。这意味着,你的兴趣和社交网络,或许比起职业等纵向发展,未来更有潜力。具体怎么做?未来目标应该多元化,不应该只放在赶超或者暴富。尤其,不应该将未来仅仅押注在当前的职业中。应该减少对当前职业的心理头寸,加大对于其他领域的投入,无论生活、兴趣抑或家庭。换而言之,我们需要有对冲风险的准备,不至于面临变局时手足无措,无论对冲措施是技能准备还是心理准备或者财务准备。

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发展各种主业之外的兴趣,这甚至可以成为第二种职业可能。我的朋友维舟以资深书评人为人所知,但他的真实主业是一个成功的广告人,他告诉我一个案例。他有一个做销售的同事,在外面开一个儿童游泳馆,聚会时她说自己“不务正业”,另一个同事却说:“你这个才是’正业’,应该说我们都在找自己的’正业’。”

是的,这是一个越来越多人通过副业重新寻找主业的时代,唯有如此,才能可能在软阶层时代,重新启动自身的二手人生。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可能很少,大部分人还是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但这至少鼓励人们做出灵活应对。

小趋势的变化,其实早有痕迹。朋友做滴滴或者顺风车生意这很普遍。一些名校背景行业光鲜的朋友,也在朋友圈做起微商,兜售减肥或者保险产品。你就知道,变化已经发生。不过请注意,二手人生,并不是号召兼职那么简单,要点在于学会再定位。

我们过去总说三岁看大,基本三十岁前就看出全部人生,多数路径中未来好像早已被确定。中产阶级过去是以职业定义,过去一辈子做一个行业很普遍。但是这种情况,在今天越来越被颠覆。经济大潮之下,很多公司和行业都在消失,甚至是以远高于之前的速度在消失。另一方面,有研究指出,大脑完全成熟的年龄,其实超出青春期。我们多数人,在中年之后都面临人生的再定位。二手人生,越来越成为自我管理的新技能。


历史看收入分配变化

为什么要强调社会网络,这存在一个时代变化。那就是,二手人生的出现,一个重要的背景:经济成长速度降低,收入分配恶化。这并非一时变迁,而是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放在历史来看,事实真相是什么?站在全球历史看,收入分配的分配规律,随历史阶段不同而不同。大体而言,可以分三个历史阶段:工业革命阶段、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工业革命时代,收入按照资本分配,资本多的人获利多,强盗大亨横行,社会分配极度不公。工业时代,资本变得富余,投资回报率降低,收入更多按照人力资本来分配,其结果是从上世界大萧条时代开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收入不平等状况在发达国家大幅好转。

最近40年来,欧美不平等状况的恶化,主要是经济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收入不完全取决于物资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每个人的社会资本都不一样,呈现幂率分布,少数具有丰厚社会资本的个人得到极高的回报,例如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创出成为世界首富最少用时记录。这个时代,不均等的社会资本分配,决定了不均等的收入分布。

中国其实也不例外。这个话题太大,我在写《软阶层》的书,回头会有更多数据和研究在公号《徐瑾经济人》分享。今天就简要谈谈,身处后工业时代,对收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之,答案并不是人力资本。

事实上,大致从2016年开始,中国人力资本均等化的速度就开始降低或者停滞,富人与穷人在人力资本上的差距大致维持在原有水平上。而在知识经济崛起之后,人力资本的网络效应开始大幅上升。在知识社会时代,一个人拥有怎样的网络,对他的收入的影响,远大于工业经济时代。而个人拥有网络规模,呈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性,如此,这一因素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反而加大。

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造就了新的阶层壁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进入到软阶层时代。


软阶层时代到来

对广大软阶层而言,关注二手人生是必做功课。多数城市中产,没有机会衔着金钥匙出生,而落入软阶层。所谓软阶层,就是特定的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当他们欣然于艰苦奋斗获得成就的同时,却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引以为傲、视若珍宝的阶层地位,其地基是如此软弱。一不留神就可能跌落下去,永世不得翻身。软,意味着根基不稳,也意味着向下滑落。

说到底,中国中产的兴起,不过一两代人时代,其消亡,甚至不需要一代人。这是我这些年的观察总结。我相信,中国即将迎来软阶层社会。

中国软阶层扩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中产形成时间过短,根基不稳,另一方面,在于未来经济下行,阶层上移的趋势将大为放缓。

软与硬相对,软阶层出现意味着什么?软是无力,是焦虑,也是脆弱与尴尬。

对软阶层时代,有的人将其误解成当下潮流,但强调一下,软阶层是正在到来的未来趋势。目前你感受到的压力和变化,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只有理解软阶层时代,才能超越软阶层时代。大环境不好,其实也有各种机遇,大的风口不好,也有小的趋势,但切记,不要像过去那样,过于贪婪。

软阶层时代必将来临,每个人都裹挟其中,你无法旁观,但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在脆弱的软阶层时代,软阶层更应该携手互助,形成新的共同体,而不是彼此没有底线地逐底竞争,甚至阶层互害。软阶层重启二手人生,要点在于对冲与再定位,这将是一个可能的救赎方向。

徐瑾举例软阶层的11个特征:

1、总觉得收入拖当地平均收入后腿
2、即使收入进账不错,但支付完房贷家用等固定开支之后所剩无几
3、职场或者创业进入疲惫瓶颈期,想认命却不敢承认,期待奇迹翻盘
4、对于移民等话题很关心,却有心无力
5、不放过在朋友圈晒娃晒工作晒背景的机会,或者关注别人晒的机会
6、虽然孩子环境比自己当年好得多,但却感觉养育子女仍旧类似一场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
7、自己不敢生病,祈祷老人身体健康
8、缺少家庭生活,总觉得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
9、每遇政策变化,股市震荡,就对家庭财富的积累和未来产生焦虑。
10、想做一些冒险,但不敢
11、没有结婚的话,常常恐婚恐育,觉得门槛离自己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