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

首次发表于 2006-09-22 02:55

【动心搜索】

食:没发现什么特产的,时令水果吧,经老成洛路路过西平镇,两旁各式果园很多。客家食府(江西会馆)和川北食府(川北会馆)的菜谱都比较全。喝盖碗茶。

住:一天够玩了,真要住的话在江西会馆旁边有洛带供销社饭店,它在老街中段还经营旅社。

行:成都五桂桥公交站219路公交车直达。自驾出城东多宝寺,成洛路20公里直达,道路好车辆少。

游:客家博物馆,四大会馆,客家食府和川北食府,洛带公园。远一点可往东山去玉带湖。

购:竹制品。

娱:打麻将?坐鸡公车。

【游虫口记】

洛带是一个文化性的旅游目的地,身临其境的娱乐性不是很高,因此许多的旅游者从踏上这一片土地开始,就盼望着快一点地和旅伴一起离开,而这样的身影,也是孤独的。她来自美国,她说一早在成都宽巷子的青年旅馆里知道在伊拉克又有四个美国兵死于非命,便冒雨出来了。

她从成都五桂桥汽车客运站坐了219路城乡公交,半个小时以后从洛带公交站走出来,看了看手中的指南,便顺着公交站前的石板路向东北方向开始今天的历程。首先是右边的成都市洛带中学校。

再往前便是这条绿荫街中的四川客家博物馆,燃灯寺的牌子已经难以让人查觉,门前的八角井却也许还是千年前的形象。井的故事依旧是巴蜀色彩的。

传说是这样的:古之民人凡天旱多有淘井祈雨的风俗。蜀后主可斗(读过三国了?)听说镇子场八角井通东海很是灵验,就跑来看了。见八角井与水池相连,水中鲤鱼很快活地游来游去。于是命令随从去抓鱼却没抓住,旁边一位老人拿鱼杆钓到不少的鱼,阿斗的随从们想讨要几只没成,就硬抢来一条献给了阿斗。一不小心,那条鱼蹦入了池中,阿斗情急之中也跳入水去想要去抓回那条鱼。鱼没抓到,玉带却掉进了八角井里。他从钓鱼老头那里找到一张贴子,说:不思创业苦孺子太荒唐,带落八角井帝运终不昌。后来,阿斗真不得民心,帝运不长。于是后来人们叫这个地方是落带而不是镇子场了。

一说,这个地方倒是洛带的核心起源了。

从走进博物馆开始,整整一天的眼睛、耳朵,以至于整个身体感受,都与盖碗茶、竹椅、麻将连在一起。

在参观博物馆展览的时候,需要支付每人五元的门票,这样才不至于只是行进在幽幽小道之上,青青柳丝之中。从客家大迁徙、客家创业史到客家民俗展,才是这里的核心。里里外外,一切的实物记录着汉民族这一分支有悠长历史和多彩文化的分支:客家人的世代生息。那一对用来抬花轿的竹杆上红绸花依旧绽放着生灵气息。

红花绿草和静静的院子,这样的地方适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石磨、石碾、水车、鸡公车、檑子、巴笼、纳鞋机头、纺棉花机、织布机、犁耙、半桶、烘笼、热饭桶、水桶、瓜瓢、筷笼、莫奈何、升、斗、骨秤、八仙桌、大班椅、佛龛、风车、水井、小簸箕、土撮箕、鱼罩子、犁头、枷箪、兑窝、锄头(这些名词你都看得懂嘛?)。当撞响那只大铸钟,钟声透彻处一切都会活生生地再现生活场景一样,比如那石碾就咕噜噜地转出白花花的米来。儿童帽、木偶、石桅杆的男性器崇拜、寮牙壳作成的路灯罩、简单的坐脊、清秀的门眉绣绘、大花轿、醒酒桩和严禁赌博碑。精神文化的味道是简单的,直白的,但也是如此的特色,和客家人特色的语言一样,区别着世界另外的五十亿大众。

当需要对这个简单有更深的了解的时候,要一个博物馆的讲解员是值得的。1到2块钱的讲解费用应该是最低的了,但同样是这份简单,讲解员也许会带着自己进入到过去那些久远的历史中去。

从啖茶、逗鸟、品烟的老年人身旁悄悄踱过去,成都东山客家展览几乎就要告一段落了。最后可以望望大几株大桑树上成熟的和快要成熟的桑椹,也许会有望梅止渴的效应。当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坐下来要一杯盖碗茶,那茶香和着细风、细雨和泥土绿草的清香,用一个读书年代的词来说就是沁人心脾,好久,一直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再往前的路是有坡度的,减慢速度的时候才可以慢慢欣赏路旁的风景,就在这一段来自城市生灵的惊喜过后,洛带公园慢慢地鲜活起来。从备受保护的近代建筑凝翠楼,到那不知名的六角古塔,半俯下身子的大桑树,以及池中间那座怡心亭。怡心的方式,当地人是一茶一座翻翻手中的纸牌,或者打出一只幺鸡,我们般来人的方式,就是看这里的其乐融融了。瞧,那株老桑树也为之倾倒。

也许,现代的人还是习惯在网吧这样的地方呆呆,感觉一种计算机风扇低低地吼着制造出的那种细微的缺氧感觉,在古色古香的屋子里连线调情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更激情一些呢。

走出这条街的时候,街头那块牌子会告诉你这条街叫八角井街,山脚下横过的沥青公路往北是洪安火车站,往南是龙泉。抬头望山顶上一排建筑颇有度假宝地的感觉,结果那是一所学校。从半山腰的基督教会堂门前往上爬,就可以去看看这所学校的风水,渴了的话路边是有枇杷和小蜜桃的,要怎么吃到就自己想办法了。

沿沥青公路往东南大约100米的地方,是古镇的老街入口,叫洛带镇上街,在镇内找得到省市领导在街口牌坊下的留影,让人感觉很是高大。和八角井街一样是石条铺路,满是褐色泥但几乎看不到灰尘以外的垃圾。随后,我拍到了当地的清洁工。因为允许自驾族把车往老街里随意开行和随意停车,因此石板路上的轮胎风光很是壮观。除确车辆的喧嚣,可想小镇的清静应该是很可爱的。只用往身边的小巷往里看看,就相信自己的这个猜想不会错了。

有家木工坊可以暂时让自己忘记前边的路是不是堵得走不通过了。老板用简单的床子车出空心陀螺或者面杖之类简单但可爱的东西,不过我最终把那只竹根做的茶壶看得入迷,只是店主说只有这一个了,我想得留给更远道而来的爱好者才好。打扮得有些花枝招展的老板娘很是热心,连说:买不买都没问题,你看,多看看,还有这个。最后我留下一只空心的陀螺,一抽它就会嗬嗬地欢快叫唤着。

往前走一点点,在街对面找到了古镇三大会馆之一:广东会馆。不过看过之后,发现它是最小的一座会馆,只是它占了地利的优势,里面茶园的规模却是最大的,上座率相当高。门口那家客家伤心粉吸引了不少的食客,要知道怎么会伤心得知道至少两点了。一是客家人是一支背井离乡的汉族支系,以农耕劳作为主,一天劳动后全家吃饭的时候,思念远方故乡的亲人时倍感伤心。第二是它非常的麻辣会让人头冒烟身流汗,一不小心就两眼泪汪汪了,也是"伤心"啊!不过可以玩玩院子里几辆可以正常使用的鸡公车,掩饰一下说你的眼泪是开心得笑出来的。

兴起于明清时期的会馆,地异乡人在客居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可分为行业会馆和移民会馆两大类。移民会馆的修建方式一般分为三类:民建、官建和官民合建。各类会馆的功能有四。一,"合乐":文化娱乐功能;二,"祀神":文化宗教功能;三,"义举":社会互助功能;四,"合约":社会经济功能。由于各地移民的信仰不同,移民来源的地区各异,移民进入居住地的地区有别,文化风俗习惯不一样,因此,使得移民会馆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和复杂。四川省内的会馆,几乎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的产物,遍布于四川的各大城乡。现在仅洛带镇街上,就有保存完好的建于乾隆年间的移民会馆三座,它们分别以崇奉原乡的神祗来命名。由广东移民修建的广东会馆,因崇奉南华六祖,故又称为"南华宫",由江西移民修建的江西会馆,因崇奉万寿宫的许真人,故又称为"万寿宫";由湖广(今湖北、湖南)移民修建的湖广会馆,因崇奉大禹王,故又称为"禹王宫"。

沿着老街继续往西,整条街一样的风格,只是名字在无意中变为了洛带镇下街,向南第一个大三岔路口的地方是江西会馆,在四大会馆里,江西会馆具有当然的领导地位。用什么来证明呢,首先看看它粗壮的大门槛就知道了(开玩笑的)。它有宏大的完整结构:包括万年台、大院坝、前中后三殿和内置小戏台、两侧厢房的四合院主体建筑,曾经一直是洛带政府所在地。目前已经是多家客家研究机构的挂牌单位。天井两侧厢房外墙上的挂牌上,展示着世界一亿客家人的文化风采,包括邓小平、李当耀的人脉渊源,以及客家人的特别风俗。曾在客家博物馆一个馆方人员告诉我:利用世界1亿客家人的人脉资源,对于我们在吸引投资等发展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厢房里正在举办江南赣南客家风情摄影展,摄影家镜头里的围屋大观是影展的一大特色。正堂里是洛带的发展规划沙盘模型,在这里可以校正自己的行走路线。想了想,一是要尽可能多地领略客家风情在哪里,二是尽可能地步行,虽然代步的三轮车很而且服务都诚恳而规范。

折回洛带镇下街继续往西100米,右面牌楼上祥云中的“禹王宫”比下面的“湖广会馆”更为突出。进入会馆满眼的金壁辉煌让人欣喜得有几分眩晕。因此禹王台戏楼就是游客最佳的纪念照背景了,不过不知道为什么,细看镏金的浮雕画内容是忠义堂。在这里可以找到洛带客家人的骄傲,那就是世界天文学家刘子华,当然,我想走过他的几乎每一个人都还是不明白,如何用易学来研究行星。同期有洛带客家文化摄影艺术展,近百张摄影作品集中再现了洛带客家人的生活世界,只是它们挂在墙上的位置比较高,眼力比较好才可以领略细微之处。

湖广会馆的建筑挺拔,宽敞异常,四合院结构旁有甬道直通后院,那又是另外一番天地。难得之处还有这里没有茶园和麻将声,在广东会馆和江西会馆领略过那种热闹场景之后,还真有些异样的惊喜。青砖、朱门、黑漆柱子,恰当的漏光和透风,人人都称如此美好一处养性之地。

出门洛带镇下街继续往西200米,街面左侧有一古巷叫槐树巷,门坊的背面槐树巷三个字已经很难辨认,从这条还算宽的巷子往里,也许会满足自己对于老槐树的寻找欲望,因为官方制定的门牌也表示这里是双槐村。答案却是50米深的老巷有一株真的很老的榆树,只一株,还好不是又一株桑树。巷里的小童正拿竹杆想搞定树上那一串串还发绿的枇杷果,他们说再往前就是他们家菜地了,妈妈在屋子里和朋友打麻将。年轻妇女说嫁过来就只知道叫双槐村,“真有两棵槐树吗?”

可以望见老街口了,有一家老号的“天鹅蛋”。其实我们都记不清天鹅究竟什么模样了,是不是和鹅一样呢?鹅的蛋很大的,天鹅的蛋鹅多大呢?花一元钱买得一串,才想起那是童年时候吃过的炸糯米丸子,只是真的好多年不记得了。就像广东会馆大门里一个老爷爷在摆卖一箩筐皂角和一簸箕油换子。其实我看他的生意和前几天报上生活记者写的那个卖油换子爷爷的生意一样清淡,摔下QQ车的三个女士真的很好心地问:爷爷,生意好吗?爷爷笑得像小孩子一样的开心,没说生意:油换子洗头,不痒不脱头皮的。

真实的历史是流动的,就算把它钉在墙上。

出了老街,前面是回成都的干道。可以寻得一条小河,然后沿溯河而上,穿越农田、果园,整个眼睛满是绿油油的一片,空气是清新而潮湿的。回想在江西会馆见过的那个发展模型,想想不久这里将是一个类似运动中心的项目,那里将是一个城市公园,还是很感慨和怀念这份陌生的土地。

终于重新回到山脚那条沥青公路,身上多了些褐褐的泥痕。这就是我们这类游虫不愿意走回头路的习惯搞的。下一个目标是位于山腰的川北会馆,这本是在古镇没有的,因为成都市区的改造,原在市区卧龙桥的川北会馆被搬到这里来复原了。川北会馆与客家文化本不相关的,它原由川北商贾在成都修建,相当于川北籍同乡驻成都联络处。从那扇不起眼的后门探出脚步,发现了叫做西部客家第一村的项目。在即将葱葱茏茏的山坳里,青瓦白墙硬山顶的围式建筑群,容纳的其实是一个川北食府的营业项目。走过三堂六厅九厢房,其实真有种欲望要在这里坐下来品品盖碗茶,品尝川北米酒。一切,要的就是这份感觉,想复杂了,就像那喜人恼人的爱情。其实,人生就是荡在客家村檐下那只只红灯笼,飘啊飘的。是自由?是闲情?是进入的这份迷恋。

通过客家村的交通道翻过小山嘴,可以看到川北会馆的全貌,硬山顶的小青瓦在翠绿中其实最养眼,最怡神,这也许最超然于客家文化了。客家是个迁徙民族,很多的故事和风情被掩没于频繁的迁徙和原始的劳作之中,虽然出现了邓小平政治救国、刘子华科学救国等等的风流人物。但同时这也是最升华客家文化的了,因为一切的努力奋斗,都需要有个机会慢慢地思考、总结和提高。世界总是矛盾的,愿客家人能够谱写出更美丽华章吧!

土石路快到尽头的时候,右面的低矮树丛中隐藏着一条小道。拨开枝叶,会发现这条路是很适合行走的,它一直通往山顶,那里有甜蜜的果园,还可以时时地回头俯瞰小镇又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时候的感觉就真的是移步换景了。城北那块打电话送手机的广告是全城最大的广告,自然有些招摇。对面的山嘴是一所学校的大门,在大门口可以饱览全镇布局。指点中,回忆刚才一路走来的每一个细节,历历在目。

游历图片,稍后组织上传在网络某处 :-)